close

    米勒的畫來台展出,對我而言因為沒有接觸繪畫,其實沒大吸引力,長毛象的展覽對我的吸引力還大些,但是阿姨想去看,我就陪阿姨去看畫展了。

    搭車到台北約花了2個小時,沒想到在歷史博物館排隊入場也花了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,長長的人龍呈S形盤旋在博物館旁,照片中公佈欄的左側是排隊的人,其實右側都是人,且繞了一下另一側牆外也是人,總之就是隊伍繞來繞去的滿滿的都是人。


排隊看米勒的畫



RIMG0003


    排隊時因為接近中午,非常熱,汗如雨下,加上又不是自己想要看的活動,感覺上就特別悶,只好自己找樂子,照片中的公佈欄其實是展示畫的空間,看著其上所展示的蠟筆畫,有一幅有銀色月光的作品,大致上只用上藍色與白色,但是其中有著非常多細微的差異組合成銀色月光的水波,感覺很寧靜且美麗,一整排看過去我最喜歡這幅。除了畫,看著長長的人龍也覺得很有趣,一直想著哪裡來的這麼多人阿?是為了交作業而來的?是學美術的人?是為了趕流行而來的?是受到團體壓力被慫恿而來的?猜想著來看畫展的各種動機,不知道各項動機的比例是多少?無論動機為何,藝文活動能讓人入場觀看畫展也是一件好事。

    進入展場後,看起來有部份是屬於臨時搭建的建物,牆面與空間動線不像是一個應有的展示條件,人很多感覺上就不是非常舒服,但米勒最著名的2幅畫有被放置於最中心、最寬敞的地方。在接近展示畫的地上有拉警戒線,要是碰到線好像就會發生聲響,也因此展場中的警戒音不絕於耳。另一項讓人不滿意的是,在展區最後有視聽解說室,播放的解說影片居然是剪輯新聞介紹的內容,而非一個正式的完整介紹短片,感覺應該至少要向上次去北美館看一個德國畫家的展覽時,有專屬的影片介紹他的完整生平與作者的個性及理念。

    回到畫作這個主角上,展示的順序上有依年代與繪畫風格排序,米勒之前的畫風重點我忘了,而米勒畫中的人物大多是低著頭,加上昏昏暗暗的顏色,主題多是描繪農人的辛勞。米勒之後展示的畫作是受米勒影響的畫家之作品,勾起我開始有興趣去認識這些畫的原因是解說上說到,當時的人為了反抗都市化、工業化,因此將農村鄉下給美化了,所以那時的畫作雖然也是以農人生活為主題,但是色彩上更加明亮,表情也不像米勒所畫的那麼悲苦的感覺,姿態也沒有那麼低。將農村生活美化這件事情讓我直覺聯想到一件事情,好像現今社會保育團體為了抵抗發展,抵抗環境被破壞,也跟那些畫家一樣"美化了自然",難怪在一些介紹上看到說明,米勒他們那個年代所經歷的工業化造成社會轉變,與台灣現今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相同。

    米勒討厭巴黎,我討厭台北,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文化下,不喜歡都市生活的情緒是相同的。米勒畫中平坦廣闊的農地,若換成我的生活記憶畫面就會是小小的丘陵中小小的農田,但他的農作是實際的工作是辛苦的,而我的農作只是一旁觀看所以會是閒適的。米勒畫中的人,不管是撿麥穗的人、編織毛衣的人、禱告的人、篩穀的人都是低著頭,低頭的動作似乎在說著:不管外界如何,不管別人過怎樣的生活,自己就是做著自己該做的工作。拾穗的人沒有轉頭看別人在收割,而是低著頭專注搜尋著地面上剩餘的麥穗。這給了我一個啟發,我總是抬頭四處張望,好奇著別人在做些什麼,但低頭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的時間實在太少,看來"拾穗"這畫面很適合放在身邊提醒自己:要埋頭苦幹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鶹 的頭像
    小鶹

    小鶹米-已搬家

    小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